Mol Cell丨吕志民团队揭示肿瘤细胞“忍饥耐饿”新机制

发布时间:2021-06-04 11:04     文章来源:未知     作者:百替生物

脂滴(LD)是细胞内脂肪储存的主要场所。当葡萄糖充足时,脂肪酸合成旺盛,细胞会将多余的脂肪酸与甘油合成甘油三酯(TG),储藏于脂滴中;当葡萄糖不足时,细胞会利用脂类水解酶或通过自噬途径,分解甘油三酯,进而将脂肪酸输送到线粒体中,通过脂肪酸氧化提供能量。

肿瘤细胞由于快速增殖,时常处于葡萄糖供给不足的“饥饿”状态,需要“开源”利用细胞内的其他储能物质以维持其快速增殖的需求。和正常细胞相比较,肿瘤细胞有其独特的脂质合成、储存及利用的自我调控能力。

近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吕志民教授、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陈谦明教授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刘锐研究员合作在《Molecular Cell 》在线发表了“Choline Kinase Alpha 2 Acts as a Protein Kinase to Promote Lipolysis of Lipid Droplets”文章。该文章报道了一条新型细胞响应能量应激,调控脂类代谢的信号路径,并阐释了CHKα2的代谢激酶与蛋白质激酶功能转换的分子机制。

胆碱激酶α2(CHKα2)的经典功能是参与卵磷脂合成的第一步,将胆碱磷酸化为磷酸胆碱用于细胞的膜结构的形成。该项研究发现了CHKα2 的全新功能,即在能量不足时,诱发脂滴降解。肿瘤细胞能量缺乏时,被AMPK磷酸化和KAT5乙酰化的CHKα2能由细胞浆转位到脂滴表面,同时发挥了蛋白激酶功能,磷酸化脂滴表面蛋白PLIN2/3,从而促进PLIN2/3被分子伴侣HSC70识别,使得PLIN2/3通过自噬途径被降解。失去PLIN2/3蛋白包被的脂滴暴露出内部的脂类分子,被脂类水解酶和自噬体降解,从而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肿瘤的大量基因突变及特有的微环境,往往导致代谢酶原有的功能改变并赋予其新的非代谢酶功能。该团队继发现糖代谢酶PKM2 、PGK1、KHK-A、PCK1的蛋白激酶活性在肿瘤发生中扮演重要作用之后,发现的第五个具有蛋白激酶活性的代谢酶。该研究不仅为癌症的个体化治疗揭示了新的代谢标记物和分子靶点,而且对靶向肿瘤脂代谢的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

[1]Kuikun Yang., et, al.Supramolecular Polymerization-Induced Nanoassemblies for Self-Augmented Cascade Chemotherapy and Chemodynamic Therapy of Tumour. Angewandte chemie, 2021. DOI:10.1002/ange.202103721

本期服务顾问

咨询在线QQ

服务热线

400-611-2850


服务和特性

价格和优惠

扫微信咨询我们